你是為了進度而學,還是為了掌握而學?
「老師,我課還沒看完,因為快過期了,我連申論都還沒寫,就先趕著把影片播完……」
「我本來想再重聽一次上週的課,但系統只剩一次觀看次數了,好緊張。」
你有沒有發現,當「觀看次數」或「課程期限」成了你的學習指標時,你已經不再是主動的學習者,而是追趕進度的任務執行者。
在傳統的國考補習班,「限時、限次」的觀課模式幾乎是常態。補習班常說這是為了「督促學生」,但我認為,這樣的設定只是製造壓力,並不能真正提升效率。
學習節奏,本該因人而異
每個學生的背景、時間安排、理解速度都不一樣。有的人平日下班時間少,只能週末密集學習;有的人需要慢慢消化,重聽兩三遍才真的能掌握;還有些人到了考前三週,突然想回頭複習某一個模糊的觀念。
如果系統告訴你:「對不起,你的觀看次數已用完」或「這門課已過期,請重新購買」,那你努力累積的知識就這樣被斷開。
這不是因為你不認真,而是因為你沒有被給予自主學習的空間與尊重。
壓力不會讓你變有效率,只會讓你更焦慮
當你為了趕在期限前看完課,就很容易變成「先播完再說」,一邊看一邊分心,甚至什麼都沒吸收。久而久之,很多學生養成「先看完再來理解」的壞習慣,結果重點沒掌握、題目沒寫、申論沒練,只留下壓力與罪惡感。
真正的學習,應該是一個反覆咀嚼與吸收的過程,而不是和觀看次數賽跑的比賽。
我為什麼選擇不限制觀看次數?
我的課程設計中,不會限制你觀看幾次、也不會設下急迫的期限。
因為我相信,如果你是想認真考上的學生,你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,也會在需要時主動複習,這才是學習該有的樣子。
我不相信用壓力能換來學習成果,
但我相信,用尊重與信任,可以換來學生更真誠的努力。
真正有效的學習,是你願意為自己負責
當你可以自由安排學習時間、自由選擇要重看的內容、自由決定今天要練哪一題,你會漸漸培養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法。
這就是所謂的「學習主體性」——不是老師規定你該讀什麼、什麼時候該複習,而是你清楚知道:「我現在需要什麼,我該複習什麼,我該進步什麼。」
這種能力,會讓你在考上後的臨床與職場中,依然持續成長。
自由不是放縱,而是讓你成為更成熟的學習者
如果你正在因為觀看次數或課程即將過期而焦慮,請記得,那不是你的錯。那只是這個系統忘了,學習是一件需要空間的事,而不是計時的任務。
我想給你的,不是時間壓力,而是學習的掌握感;不是被強迫的節奏,而是讓你願意主動安排進度的自由。
💭思考一下:
你現在的學習,是在真正理解內容,還是在趕著完成「進度條」?
最新文章
-
備考十論2025-08-11
第二論|論六大科整合教學的重要性
-
備考十論2025-08-11
第三論|論高濃縮課程時數的學習設計
-
備考十論2025-08-11
第四論|論去蕪存菁的講義設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