備考十論
2025-08-11

你需要的是串連,而不是記一堆碎片化的知識。

 


在備考營養師國考的路上,許多學生都有過這樣的感覺:
「我明明都有上課、也有讀,但為什麼考試寫題目時,還是常常搞混?」
「有些名詞好像每一科的老師講法都不太一樣,我到底該記哪一個版本?」

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擾,那你並不孤單。這其實正是傳統補教體系長年的盲點:知識是分開教的,學生卻要整合著考。


分科教學,為什麼常讓學生更亂?

在多數傳統補習班,生化有一位老師、生理有一位老師、營養再換另一位老師……看似專業分工很細緻,實際上卻容易出現一個問題——觀念無法統一。

舉例來說,「酮體」這個概念,在生理課上被定義為能量替代來源,在膳療課可能被簡化為酮酸症的風險,在生化又變成合成與分解的路徑。三位老師、三種說法,學生最後往往搞不清楚哪個版本才是正確答案。結果是:聽起來很努力,實際上卻學得很碎。

我曾經教過一位學生,他上了三個月的補習班後,發現自己在寫綜合型申論題時腦中一片空白。他不是沒讀書,也不是不認真,而是知識全都停留在「各科各記」的階段,缺乏統整與應用的能力。


為什麼我選擇自己教六科?

不是因為我比較厲害,而是因為我重視一致性。

很多人聽到我一個人教六科,第一反應是:「你怎麼教得完?會不會不夠深入?」但我想說,這麼做並不是為了展現能力,而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是連貫的、有邏輯可循的。

我自己是一路自學考上營養師,過程中最深刻的體悟就是:「真正能考出來的知識,絕對不是死背的單點資訊,而是彼此串連的系統。」

所以在設計課程時,我會刻意把生化、生理、營養、膳療、團膳、公衛、食安的核心概念放在同一張「知識地圖」上統整思考,而不是讓學生自己去拼圖、自己兜碎片。這樣不只讓背誦更有脈絡,也讓學生在面對跨科綜合題型時,更能游刃有餘。


「串連」才是考得好的關鍵能力

寫考古題時你會發現,很多高分的關鍵不在於記住了哪個細節,而是能不能從不同科目的觀點,拼湊出完整答案。

例如,一題問到「高血壓個案的營養介入策略」,你除了要知道鈉鉀的代謝與生理調節機制(生理),還要理解 DASH 飲食的設計原則(營養),以及如何進行個案評估與飲食建議(膳療)。

這樣的題目,根本不是「一科一招」就能解決,而是考驗你能否整合知識、靈活應用。這正是我選擇「六科統一授課」的原因——不是為了省師資費,也不是想包山包海,而是因為我知道,只有把觀念統整好、把學習流程簡化,學生才有機會真正學會。


不只為了考上,更是為了未來能走得長久

這樣的教學方式,不只是為了讓你考上營養師,也是為了讓你在進入臨床或產業現場後,能活用所學、做出判斷。

一個營養師,面對的不會是單一科目的問題,而是多元狀況的整合。我希望透過「有邏輯、有串連」的教學方式,幫你打下真正能用的專業基礎。


💬 思考一下:

你現在學的,是一堆分散的資訊,還是一條能貫穿考題與實務的知識線?

 

立即分享:
下一篇文章
 吳柏鴻

吳柏鴻

營養師Mr.K本人。一個熱情洋溢,充滿活力的臺南人。現為Mr.K營養師國考備戰平台創辦人兼全科目講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