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義薄不代表內容淺,濃縮重點才是高手的修煉|論去蕪存菁的講義設計。
「老師,你的講義好像比別人薄很多耶……這樣內容真的完整嗎?」
「我看其他補習班的生理學講義都有 300 頁,你的怎麼只有不到 100 頁?」
我能理解這背後的不安感——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我們總以為「多就是好」、「厚就是完整」、「越豐富代表越專業」。
但事實上,真正有經過設計的學習資源,從來不是靠堆字數來展現價值。
講義厚,不一定全都用得上
坊間很多補習班的講義動輒三、四百頁,乍看之下「超豐富、超詳細」,但仔細一看,裡面充滿大量重複內容、無關重點的描述,甚至直接把整本教科書原封不動搬進來,只為了「看起來很厚」。
這樣的講義,往往只是把所有可能的出題點一股腦塞進來,卻沒有告訴你——哪些才是你真正該記得、該掌握的核心。
精簡,代表取捨與設計
我一直相信,講義不是資訊的堆疊,而是學習路線的設計。
在編寫講義時,我的首要思考不是「這要不要放進來」,而是:「這對學生的考試有幫助嗎?這個觀念是否值得被記下來?這一頁能不能讓他更快抓到重點?」
這樣的取捨過程,比你想像的更耗時。我曾為了一張章節重點圖,反覆調整邏輯順序,只為了讓學生能在 10 秒內看懂全貌,而不是花 10 分鐘還搞不清楚方向。
精簡,不是省工,而是多花時間,把你該學的內容整理得更清楚、更有效率。
精簡,是為了把時間還給你自己
許多人以為,老師講得越多、講義越厚,就越有價值。
但實際上,當學生花大量時間「整理老師整理過的內容」,反而沒有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——寫題目、訂正錯誤、內化觀念。
我的講義目標,從來不是「塞滿紙張」,而是讓你一眼就能串連觀念。因為我已經替你完成了繁複的整理,你可以把更多時間花在練習與應用,而不是陷在資料堆裡掙扎。
真正的專業,是化複雜為簡單
很多老師習慣用大量內容來證明專業,但我認為——真正的專業,不是講得越複雜越厲害,而是能把難的東西講得簡單,讓學生真正聽得懂。
講義也是如此。精簡不是簡單,更不是不完整,而是經過濃縮、重組與邏輯設計的成果。你手上那一本薄薄的講義,背後其實是我花了幾百小時做出的選擇與判斷。
用看的安心,不如學得紮實
如果你曾拿過一本厚到讀不完的講義,就會明白,學習從來不是「看起來有讀書」,而是「真的吸收得了」的過程。
我希望我的講義,給你的不是「安全感」,而是「掌握感」——你能理解它、消化它、內化它,最後在考場上寫出屬於自己的分數。這,才是學習設計真正的價值所在。
💬 思考一下:
你正在閱讀的講義,是幫助你聚焦重點?還是把你淹沒在資訊的海裡?
最新文章
-
備考十論2025-08-11
第一論|論不限制觀看次數或期限的緣由
-
備考十論2025-08-11
第二論|論六大科整合教學的重要性
-
備考十論2025-08-11
第三論|論高濃縮課程時數的學習設計